書名:很新很新的我
作者:夏洛特.佐羅托/文 艾瑞克‧布雷格德/圖
譯者:李碧姿
出版社:遠流
網址:http://www.ylib.com/search/ShowBook.asp?BookNo=Q6208
內容介紹:
有個男孩離開了,離開他熟悉的房子,那貼著氣球壁紙的臥房;離開愛把玩的積木;離開他心愛的泰迪熊和熊貓玩偶……。因為,男孩現在會更喜歡木頭紋路壁紙的樸實;更喜歡上圖書館借一本有關貝殼的書;更喜歡知道貝殼怎麼沖刷上岸來的生命故事。因為,昨天的「我」離開了,這一刻,我是一個很新、很新的「我」。一個小男孩面對成長的省思及感動,優美的文字及意境,透露著告別昨日的感傷與成長的欣慰。
作者介紹:
夏洛特.佐羅托(Charlotte Zolotow)於1915年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。自威斯康辛大學畢業後,即在美國的Harper出版社工作。她雖曾因為育兒而中斷過工作,但復職以後,即返回Harper,並於1981年擔任這家出版社的副社長。其為兒童主編童書前後達三十年之久,是一名傑出的童書編輯兼繪本作家。
夏洛特.佐羅托的作品數量相當驚人,由她寫成的繪本,共有七十餘本之多,而與她合作過的畫家,則計有三十餘人,其中,有很多都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繪本畫家。
夏洛特.佐羅托的文字頗富詩意。其作品的內容特色是:所有的故事皆以「小孩」為主角,並以寫實的方式,呈現書中小孩的一段「成長經驗」。所以說,夏洛特.佐羅托一生都在捕捉兒童成長的各種可能。由於描寫細膩,又具普遍性,故頗能得到讀者的共鳴。
關於繪者
艾瑞克‧布雷格德(Eric Blegvad),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,是海洋生物學家的孩子,從小在充滿圖畫、顏料和美術課本的房子中成長。丹麥被德國佔領期間,他進入藝術學校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他只在朋友的報社從事插畫,勉強維持生計。1947年,他在母親的忠告下,帶著一部單車、微薄積蓄、畫作及十磅牛油闖蕩巴黎。過不了多久,他的積蓄就像被包裡的牛油溶化殆盡,所幸他也順利的找到插畫工作及妻子─作家Lenore。幾年後,他們一起回到妻子的故鄉─紐約市生活。
他曾經寫到「為繪本插畫讓我很自然的成為伴奏,而非自唱獨角戲。」不像其他插畫者,他的畫總是很專業及微妙的與許多童書界赫赫有名的作者Judith Viorst、Charlotte Zolotow、Mary Storz等人的文字溶為一體。
一路走來,他從不避諱談及他的好友及同事如何幫助他以一隻筆走遍天下:「可喜的是,他們讓我能夠持續的創造,我從來不知道已存在著的人、物及世界。」
譯者介紹:
李碧姿,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畢業,曾經當過護士、研究助理、以及兒童紙黏土老師,現任職台市立婦幼綜合醫院早療發展評估中心行政企劃。
學生時代,她曾喜愛往外跑、玩黏土、麵包花、塗鴉、收集小東西,把時間排得滿滿的;現在呢,她更喜歡懶懶的躺在沙發上、被窩裡看閒書,偶而和山友到山上流流汗、吹吹風、享受溫暖的午后陽光,或喝個輕鬆的下午茶,簡簡單單過日子。
心境上是有些不一樣了,然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熱情依舊。
導讀:
愛與成長
聽見成長的召喚
生命的成長,不同的階段,自有不同的心情與感動。
就像我們所熟悉的宋詞《虞美人》:
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。
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雲低、斷雁叫西風。
而今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。
著名的社會心理發展學家艾力克遜(Erikson E.)把人生分為八個階段:即口腔─感覺期、肌肉─肛門期、運動─性器期、潛伏期、少年期、青年期、成年期和老年期。每個階段各有其任務及認同危機,透過層層的發展,而習得了生命中的希望、毅力、決心、能力、忠誠、愛、照顧及智慧。
就讀四年級的么兒,在今年的運動會上,一面看著姊姊使勁所有力氣在操場上奔馳,一面怏怏不樂的告訴我,不曉得為什麼,他開始對從前熱衷的「過五關」活動不再感到興趣,他多麼希望能夠像姊姊一樣賽跑、跳高,可惜四年級就是得玩過五關的遊戲。
我看著他還青澀稚嫩的臉龐,想起這些日子來他的抱怨。明明是穿得下的衣服,他仍然不斷的抱怨,抱怨衣服太小,抱怨衣服上的圖樣讓他看起來很幼稚。我心裡明白,即使我有多麼不捨,某些我所認識的、我所熟悉的、可愛的、愛搓揉黏土的「他」即將離去。
若自己的成長趕不上孩子的成長,十歲的孩子仍把他當五歲的孩子,沒有與年齡相稱的待遇,就無法有相對的成長啊!這方面的課題其實值得細細追究。
能不能有類似主題的繪本,可以與孩子分享這一階段的心情呢?讓孩子對成長有更深的體認,而能自在的討論自己?
《很新、很新的我》觸及的正是這方面的成長主題。
有個男孩離開了,離開他熟悉的房子,那貼著氣球壁紙的臥房;離開愛把玩的積木;離開他心愛的泰迪熊和熊貓玩偶……。因為,男孩現在會更喜歡木頭紋路壁紙的樸實;更喜歡上圖書館借一本有關貝殼的書;更想知道貝殼怎麼沖上岸來。因為,昨天的「我」離開了,這一刻,一個很新、很新的「我」的誕生了。
故事溫婉的訴說一個小男孩面對成長的省思及感動,優美的文字及意境,透露著告別昨日的感傷與成長的欣慰。
這本書可以是一種陪伴,慰藉孩子告別昨日的悵然;也可以是一面鏡子,照亮了孩子的內心世界,讓孩子幽微的覺察到自己內在的變化,與自己更親密。它更可以是一本與同儕或親子分享的書,讓彼此在尋尋覓覓的成長路上,有更多的瞭解與包容。
或許,我們已經全然忘記了,年少時我們如何迷戀著蕾絲邊的洋裝、美美的蝴蝶結、可愛造型的髮夾、晶瑩剔透彈珠以及粉紅色雲樣的棉花糖;而今,看著孩子收集各種式樣的貼紙、細細數著一張又一張的魔法牌、吵著要冰淇淋時,卻又感到深深的不耐煩。
或許我們從來沒想過,在成長的過程中,曾經有過許多想離開的心情。甚至在離家後,象徵性的割斷臍帶後,才有辦法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借助這樣的故事,讓我們學會耐性的聆聽自己或孩子內在成長的召喚吧!
留言列表